中文简体 | English

新闻中心

更多

谢文郁

从混沌之神到本源概念 ——早期希腊人的思维方式追踪

日期:2019年05月29日 10:08   浏览次数:    作者:谢文郁    编辑:张敏

摘要:早期希腊思想史上有一个重要现象,即神话思维向经验思维的过渡。《神谱》提出混沌之神作为万神之祖。人们接受了混沌之神的说法,但发现无法在神话思维中理解混沌之神。这便是混沌之神理解困境。泰利士认为,混沌是一种像水一样的存在(水是万物的本源)。泰利士的说法虽然使人可以理解混沌,但却把理解的基础从祖传神话转向个人经验。这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

关键词:神话思维;类比;经验思维;本源;泰利士

There was a transition from myth thinking to empirical thinking in early stage of Greek thought. When theTheogonyasserts that Chaos is the oldest God, it raises an issue of understanding it in myth thinking. As a god, he governs nothing, and therefore we cannot imagine his shape and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hing he governs. Thales proposed a solution in which the thing he governs is like water, which can form out everything. Thales' proposal helped people understand Chaos, but placed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This is a revolution in thinking.

key words: Myth thinking, analogy, empirical thinking, arche, Thales

作者简介:谢文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

一直以来,人们在追踪希腊哲学史的起源时,在文献上大都停留在米利都学派的泰利士关于水是万物本源的说法[1]。不过,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开始从更广泛的视角出发处理哲学史问题。特别在希腊哲学起源这个问题上,人们开始注意希腊神话的作用[2]。这里,我希望能够对神话思维方式转变为经验思维方式这一发展过程加以分析,揭示这一思维方式转变的内在机制。简单来说,泰利士虽然博学广闻,但他能够阅读的文字十分有限。《荷马史诗》[3]和《神谱》[4]应该是他的主要阅读书目。神话思维的特点是,人们在阅读或聆听一个神话故事时,必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已述故事的内容。这是一种文本加想象的思维方式。然而,这种思维方式无法处理混沌之神的理解问题。想象需要感觉经验,但人们无法想象万物之前的状态——那不是感觉经验对象。泰利士引入类比思维来理解混沌,认为混沌这种存在状态类似于水的样子。这是一种经验加想象的思维方式,即根据自己感觉经验中的印象来想象一种不在自己的感觉经验中的事物。泰利士的这种说法,在思想史上,引导了一种以个人的感觉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思维方式。

一、《荷马史诗》和神话思维

西方思想史起源于一个原始文本,即《荷马史诗》,作者是荷马。荷马是一个盲人,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对于荷马来说,既然看不见任何事物,也就不受任何眼睛所见的影响。荷马失明后在希腊各个城邦到处流浪游荡,听人讲故事,收集各种传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把听来的故事经过自己的加工讲给别人听,以此维持生计。荷马听来的故事往往都是很早以前发生过的事件。这些故事一代代口头相传,越传越神奇。其实,在口传传统中,每一个人在传讲故事时都会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加进叙述中。几代人下来,同一个故事包含了不同传讲者对事件的理解;内容的主线虽然不变,但故事的各个细节在思想和叙述中有了内在的连贯性,并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荷马传讲的故事不但包含着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事情,同时也包含着历代传讲人的理解和思想,以及他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我们知道,希腊人是移民。原始的希腊人大概是住在高加索山区里,大约西元前3千年就开始有后来迁移到希腊半岛。然后,他们通过爱琴海航行到周边的地区继续建立新城邦,包括小亚细亚地区(现在的土耳其沿海一带)和现今意大利半岛沿海地区。就编年来看,西元前2300年出现多利安人入侵;前1600到1100年称为迈锡尼时期(《荷马史诗》的故事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接下来称为“黑暗时期”。关于希腊诸城邦的兴盛衰亡有许多传说,这些传说都以记忆的形式储存在荷马的大脑里。

荷马大约生活在西元前9世纪下半叶。当时,希腊大概已经有了简单的拼音文字。荷马知道那么多故事,并努力用这种文字写下来,给希腊人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书写文本。《荷马史诗》大概是在前9-8世纪问世的,是最早的希腊文文本。就内容而言,《荷马史诗》是荷马把他所听到的关于希腊人祖先的那些传说写成的文字。[5]一方面,《荷马史诗》记载了希腊人祖先的故事,因而任何希腊人想了解自己的祖先生活和思想,就必须去读这本书。另一方面,《荷马史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希腊书写文字,内含几代人对历史故事(其中有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未知力量的关系等)的思考;对于希腊人来说,如果他们要进入阅读和书写,并承继祖先的思想,他们就必须从这本书开始。于是,《荷马史诗》成了希腊人进入思想的唯一教科书。因此,它是希腊思想的原始文本。我们必须从这里开始去追踪希腊思想史。

《荷马史诗》围绕着特洛伊战争的事件和人物(历史故事),同时呈现诸神在这些事件和人物背后的设计和作为(神话)。荷马是怎么知道诸神的思想、感情和活动的呢?我们设想这种情况:张三把李四杀了;王五结婚了;等等。这些事情发生了。当我们谈论这些事时,更加关心的是:为什么张三把李四杀了?背后的原因在哪里?荷马在讲故事;听众就会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于是,为了吸引听众,他在讲故事时就时不时插入关于事件和人物的解释。这样一来,在他的叙述中既有故事,也有原因解释。我们看到,这些解释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神话。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是通过诸神来解释他所关心的事件。比如,史诗呈现的特洛伊战争,就其事件而言并不复杂:希腊特洛伊城邦的王子喜欢上了一个叫海伦的女人;她相貌出众。于是,王子把她抢去做老婆。这一事件就引发了其他希腊城邦的不满,认为特洛伊王子这么做是不合适的;因此就组织了希腊联盟军去攻打特洛伊。总之,这个故事听起来也就是那些打打杀杀的故事。但是,荷马在解释这个故事的起因时,认为是诸神在争风吃醋。于是,他就把人间的故事和诸神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了。

神话虽然是描述诸神之间的关系,但是诸神的思想和活动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诸神在主宰。为了让各位对神话的这种功能有更多认识,我们来分析一下《荷马史诗》关于四季变化的神话解释。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呢?这涉及女神德墨忒尔和她的女儿珀耳塞福涅的生活方式。德墨忒尔掌管天下的植物、花草,被奉为丰产和农业女神。她力大无比,十分敬业。但是,一到秋天,她就不管了,任由植物凋谢。这是什么原因呢?《荷马史诗》是这样说明的。原来,在地底下有掌管阴间的神称为哈德斯。有一天,他看见女神德墨忒尔和宙斯的女儿珀耳塞福涅长得美貌非凡,就想娶她做妻子。后来,他找到机会把珀耳塞福涅抢到地底下去了。珀耳塞福涅被抢让她的母亲伤心欲绝,德墨忒尔疯狂地寻找女儿。这就导致大地上的万物停止生长,植物花草都败了。整个世界乱套了。宙斯不能让大地荒芜,因此派赫尔墨斯到阴间接珀耳塞福涅回她的母亲家。在赫尔墨斯到达之前,哈德斯说服了珀耳塞福涅吃了六颗石榴籽。这样,珀耳塞福涅每年必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重返冥界,与之相聚。这就有了四季的变化:每当珀耳塞福涅回到冥府时,大地的植物就开始凋零。

很显然,神话的引入是人们追求对一些事物的背后力量进行说明。换句话说,诸神是万事万物的原因。人在生存中必须和周围事物发生关系。如果诸神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原因,那么,神话就是我们认识事物原因的关键所在。当然,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看见了花草;看见了树木的成长;看见了气候的变化;看见了城邦之间在打仗;等等,这些事情背后都有诸神在操纵。诸神是它们的原因。

但是,感觉经验中的事物是我们看见的;而它们背后的原因是诸神,则是看不见的。如何理解诸神呢?诸神的形象和他们所管辖的事物一定是有关联的,比如战争是发生在人间;在战争背后则有战争之神在控制。在神话思维中,战争之神和战争有关,因而他的形象必须是拿着武器的样子。树木、花草之神呢?花草给人以美感,所以这个神也是很漂亮的。人们可以根据现象所显示那样,去想象背后那个神是什么样子。因此,对诸神的理解是根据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样子加上我们的想象。

《荷马史诗》呈现了一个神话世界。诸神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对于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诸神的活动。这个神话世界相当完整。对于传讲者和听众来说是完美无缺,情节令人想入非非,充满美感。有了这个神话,我们在想象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每一个神。有了诸神,我们也就理解了经验世界。因此,《荷马史诗》中的神话乃是希腊人解释世界的基础。诸神在形状、思想、性情等方面都跟人类相似,如情绪变化,七情六欲;做事的方式也跟人相似,或执着或随意。因为诸神力量强大,人们就希望讨好他们,和他们交流等。《荷马史诗》关于诸神的故事都是采用经验描述方式;人们以此来想象诸神的形象、意念和品性,并进而解释万物与人事。这种以《荷马史诗》为文本基础来想象诸神,并以此来理解世界万物和人事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为神话思维方式。《荷马史诗》培养了这种神话思维方式,同时也就成了希腊人学习文字、理解世界、持守传统的唯一文本。[6]

《荷马史诗》不但叙述诸神的故事,而且还提供了诸神之间的纽带联系。比如,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是兄妹;宙斯是万王之王,他在奥林匹斯山是坐王座的。他与海洋之王波塞冬和地王哈德斯是兄弟关系;同时,我们也知道宙斯手里有两个东西,一个是雷霆,力量大;一个是智慧,智慧女神就是他的女儿;这两种能力让他在能力上对诸神具有优势,并坐在众神之神的王座上管理诸神事物;等等。

荷马描述的诸神关系是很复杂的。读者不太容易跟得上这些神和神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人们阅读《荷马史诗》,大概还不到一百年时间(8世纪中叶),希腊世界出现了一个名叫赫西俄德的诗人。赫西俄德觉得《荷马史诗》中诸神关系在叙述上比较紊乱,于是就写了《神谱》来理清诸神之间的纽带关系。“神谱”的意思就是诸神之间的兄妹、夫妻、父子等关系的谱系。梳理到最后,赫西俄德发现了一件很难办的事情:诸神有同代关系,有上下代关系,一代一代往前追溯,必然有一个最原始的神。这个原始神作为诸神的最早祖宗。大地之神该亚为诸神的生存提供了居所。她是否就是最原始的神呢?她之前还有谁啊?赫西俄德在追溯诸神起源的时候,认为在大地之神之前应该还有一位神,他称之为“卡奥斯”(Chaos),或者译为“混沌之神”。随着《神谱》被希腊人广泛接受,这个混沌之神之存在也就被确认了。

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中,最初有混沌,然后有该亚(大地),然后有诸神。《荷马史诗》没有混沌之神。《荷马史诗》用神话来理解万事万物。不同的神各自有自己的管辖范围。我们是通过他们所管辖的事物来理解这些神的。诸神的形象和做事方式都和他们所管辖的事物相关。他们管辖的事物都是在经验世界中。我们凭着感觉经验中的事物,加上想象,就可以把诸神描绘的有血有肉。也就是说,理解一位神是在想象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诸神管理万物,而万物都在经验中,因此,通过对某类事物的想象来构造这类事物的管理者并不困难。特别地,《荷马史诗》已经提供了相关文本来帮助我们在想象中理解诸神了。但当赫西俄德在《神谱》中追溯到“混沌之神”时,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理解问题。

混沌之神是在大地之神该亚之前。大地是有样子的(在经验中),但混沌之神则不能拥有任何形象。我们要想象混沌的样子,就不得不使用感觉经验中的万物。感觉经验中呈现的事物都由相应的诸神在管理。一旦引用这些感觉经验中的事物,所有的想象都会指向相应的诸神。万事万物都是从混沌中派生出来的,并且可以成为我们的感觉对象;但是,混沌不是感觉对象,因为那时没有任何事物。因此,人们无法在经验基础上想象混沌。也就是说,在神话思维基础上,混沌之神是不可理解。我们称此为混沌理解困境。

如何理解混沌就成了希腊神话的理解问题。《荷马史诗》的神话思维没有提供给我们理解混沌的方式。我们指出,赫西俄德的《神谱》主要是在追踪《荷马史诗》诸神的谱系。一般来说,读了《荷马史诗》之后再去读《神谱》,人们会发现后者对理解前者有帮助。不过,赫西俄德的神谱追踪到混沌,却是一个《荷马史诗》所没有的神。作为众神之始,混沌在诸神尚未存在之前就在那里了。诸神都是大地之神该亚生产出来的,并掌管着万物。因此,荷马是在万物的基础上来想象相应的神。在理解上,对于任何一位神,人们通过史诗关于他或她的形象描述,加上自己想象,就可以理解这位神了。比如,我们对时间之神克洛诺斯(Chronos)的理解是这样的。就经验而言,时间指称白天黑夜轮转,月亮圆缺轮转,以及四季变化等。更多地,时间是无情的:人从生到死不可逆转。不可逆转是时间的根本性特征。于是,在《荷马史诗》和《神谱》中,时间之神被想象为一个无情的神,把自己生产出来的子女都吃掉。时间不断逝去,他生下来的都随着时间消逝而成为过去,这个过程如同时间之神吞吃自己的子女。克洛诺斯就是这样一个神,是时间之神。

在神话思维中,人们虽然可以接受《神谱》关于混沌之神作为众神之始的说法,但却发现无法理解这个原始神。对于在神话思维中的人来说,这个理解困境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混沌之神是众神之祖。如果无法理解混沌之神,整个神话解释体系就无法继续维持。然而,神话思维需要在相关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而混沌之神存在于万物未始之时,所以任何想象都无法描述它。这是神话思维的困境;也是希腊思想家的困境。希腊思想史如何能够走出这个思想困境?

二、本源概念和经验思维

几十年后,7世纪中叶,在小亚细亚的一个海边城邦米利都出现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泰利士[7]。他的知识很渊博,有所谓希腊七贤之首的称誉。那么,他是如何解决混沌理解困境的呢?

在阐述泰利士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需要介绍一种思维方式,称为类比。设想这种情况,对于一个不在我们的感觉经验范围中的事物,我们是如何理解它的?比如说,我原来生活在山区,没有见过大海;而你是在海边长大。有一天你跑到我们山里来搞买卖,如买我们的山货等,并且跟我们谈大海的事。当然,我们肯定是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为了跟我们说清楚大海,你怎么办呢?你大概会告诉我们,大海就像我们山里的那个湖一样,而且比这个湖大很多,无边无际。对我们来说,这个湖就在我们山里,是感觉经验中的事物。以它为基础,我们开始想象,大海就是一个很大的湖。于是,尽管我们没有见过大海,但当你继续谈论大海时,我们会觉得我们已经理解你说的那些关于大海的事。这种理解方式称为类比。类比是建立在感觉经验基础上的想象。类比属于一种经验思维方式。

泰利士在解决混沌理解困境时使用了类比方法。泰利士宣称本源是水。这种说法是针对混沌理解困境而发的。赫西俄德认为众神之祖乃是混沌之神。在神话思维中,诸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要理解混沌之神,就必须先找到混沌之神的对应物。混沌之神是众神之祖;他所对应的事物就是万物的对立面,即无分别状态(混沌)。因此,混沌之神所主宰的便是混沌。也就是说,混沌就是万物的原始状态。

泰利士认为,万物原始状态就是像水那样的东西。大地是从水那里来的,天冷时水会结冰而形成大地;水受热而蒸发成为气;水还可以滋养地上万物的生长等。而且,水从天而降(下雨)。因此,水对于万物来说是原始性存在;而我们整个世界被水包围。当然,混沌和水并非一回事。水是万物之一,可以在感觉经验中呈现。但作为万物的原始存在,混沌肯定不是感觉经验中的水。泰利士要说的是,作为万物的原始状态的混沌其实是像水一样的东西。我们虽然没有见过混沌(原始存在),但我们在感觉经验中见过水;以水的感觉为基础,我们可以在想象中呈现万物的原始存在状态,即混沌。通过类比于水,我们就理解了混沌。

当然,我们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处理混沌,即否定所谓混沌这种东西的存在。它是个无,是编造出来的,因为《荷马史诗》没有提到这个混沌之神。这种处理方式的目的是让你别去想本源这个东西。不过,赫西俄德的《神谱》关于混沌之神的说法对于《荷马史诗》来说是重要补充。读者如果接受了《神谱》,就没有理由拒绝混沌之神的存在。赫西俄德关于混沌之神的说法是有足够理由的。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彼此构成谱系。每一位神都有他或她的父母辈。大地养育了众神。但是,大地来源于何处?从神谱的角度,把大地当作最初的神似乎不合适,比如,大地为什么有这种形状,而不是其他形状?如果有意识地追踪神谱,追踪大地形状的来源,设想一个无形状的混沌乃是合理的。因此,拒绝混沌的存在反而不合理。

泰利士通过类比于水来理解赫西俄德的混沌,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思维。他只是企图处理神话思维中的混沌之神理解困境。但是,他的这种处理方式预设了万物的原始存在,即本源概念。显然,本源作为万物的原始存在不能是感觉对象。没有人见过它,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人。但是,在这种预设中,它的存在却是必然的。

类比思维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神话思维那里,根据文本描述加上想象就能够理解诸神的形象及其性格。类比则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并不需要任何文本。文本是特定的,如《荷马史诗》和《神谱》;感觉经验则是个体的,人人都有。对于神话思维来说,人们可以在想象一个神的时候加点减点,但是,他们不能脱离文本来想象。然而,类比思维把理解的根据归给个体的感觉经验。任何拥有感官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觉经验。根据相应的感觉经验,他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想象,并因此而理解了类比中的事物(不再感觉经验中)。我拥有关于湖水或水池的感觉印象,因而当你把大海和湖水或水池联系起来描述大海时,我就能够在类比中理解大海。类比的基础是个人的某种感觉经验。我们称类比思维为一种经验思维。

从这个角度看,泰利士并没有按照神话思维方式来理解混沌。[8]在神话思维中,如果说原始存在是水,等于说,混沌之神是水的主宰。这显然是不对的。水是万物之一;主宰水的神显然不是原始的。泰利士的理解方式是类比。对我们来说,没有人见过原始存在(本源)。但是,原始存在要生成万物,它自己就不能有特定的形状和性质,而是必须隐含着万物的所有性质。在泰利士看来,水正好符合这种特征,因而可以用水来类比本源。

神话思维和类比思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神话思维需要共同的文本(《荷马史诗》和《神谱》),并在此基础上想象诸神的形象和性格。这种想象当然需要经验成分,如对诸神所主宰的事物的感觉经验;而且,诸神想象还带着拟人的成分。诸神是在他们的心思意念中做事的。他们的做事方式和我们人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他们具有更大的能力。但是,当泰利士说混沌所主宰的事物像水一样时,他并没有要求进行拟人想象。他只说混沌像水那样,并把听众的思维导向他们经验到的那个水。于是,听众就会根据他们拥有的关于水的印象去理解原始存在。在这种解释中,关注的中心点不是混沌之神,而是本源,虽然他没有提到本源这个字。

泰利士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但是,代代相传并在亚里士多德的文字中留下来这样的记载,认为泰利士最早提出了水是万物本源的说法,并把他归为第一个物性论者(或译为自然主义者)。这个思想史现象表明,类比思维对于神话思维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改变:用经验类比(在感觉基础上)取替了神话想象(在文本描述基础上)。在类比中呈现的对象虽然不在感觉经验中,但却不能脱离感觉经验来理解。类比需要想象力的帮助,但想象却不是决定性因素。经验才是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泰利士开始了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新思维。这便是西方哲学史的开端。

三、类比中的理解问题

类比思维提供了一种理解本源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经验的本性。一般来说,经验就是那些看见的、听见的、摸到的东西。只要我们拥有“正常的”五官,我们使用同一感官在相同视角中对一个对象的进行经验时,所得到的感觉经验具有共同性。我们在类比思维中能够拥有共识并进行交流,正是由于感觉经验的这种共同性。但感觉经验是个人的。当一个人的关注点不同或所处角度不同时,他对同一感觉对象的印象和认识就不同于其他人。这时他所获得的感觉经验就缺乏共同性。或者说,人们经验到的东西未必是一样的,因此,当泰利士说,本源像水那个样子的时候,听众的注意力就转向了自己关于水的经验。泰利士强调的“水”是那种缺乏固定性从而可以形成不同事物的水。但人们会注意到水的其他方面,比如水冷而湿等。如果经验是类比思维的基础,那么,当人们以各自的个体性经验为基础时,他们对在类比中呈现的事物就会有不同理解。

我们来分析泰利士的说法。如果水作为本源而产生万事万物,那么,水能产生火吗?在经验中,我们很容易知道水是生不出火来的。水湿而冷,火干而热;它们的性质相互对立。一个事物怎能产生另一个拥有对立性质的事物呢?水怎么能够产生出它的对立面火来呢?大家可以想想:本来,泰利士要解决的神话思维中的混沌理解困境,并引入类比思维方式。但在类比思维中,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就可以质问泰利士:如果本源像水一样,而万物都来源于本源,那么,水怎么能够产生火呢?这个问题在神话思维中也许永远不会被提出。然而,一旦进入类比思维(经验思维),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

这种问题属于理解问题,是只有思想家才会关心的问题。泰利士是思想家,所以他努力处理混沌理解困境。然而,人们一旦接受泰利士的说法,就会想到对立面产生问题。我们知道,思想家往往被认为是吃饱了没事做的人。实际上,泰利士在世时就有人讽刺他吃饱了没事做,整天思想一些与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据说,泰利士有个侍女,是他到波斯旅游时找的。有一次,泰利士观天象,没留意脚下的事,于是就跌到水坑里去了。侍女看见了,就在旁边笑他说:“您不是很有智慧吗?现在看您,都跌到水坑里去了。我们没有智慧,但还不会跌到水坑里去。”这件事情传得很广。大概这个侍女不仅仅讥笑泰利士,而且到处去讲——泰利士吃饱了没事干,研究天象,最后掉到水坑里去了。而且,泰利士似乎似乎因此受到刺激。于是,他就想着向大家证明他的智慧可以直接帮助谋利。有一天,他观察天象时发现,虽然当地已经干旱已久,但明年雨水会很充分。如果是这样的话,明年的橄榄树一定长的很好,明年一定是橄榄丰收年。因此,他就在年底的时候,用非常便宜的价格收购了许多因干旱而停产的榨油坊。到了第二年,果然有了雨水,橄榄大丰收,泰利士就趁此机会出租他的作坊,挣了大把的钱。这件事证明了哲学家是可以挣大钱的,只是他们不想挣而已。那些看重世上钱财的哲学家都是假哲学家。看来,理解问题绝不是一种对生存没有意义的问题。实际上,如何处理理解问题对人类生存方向有规定性的影响。

思想之所以发展,往往是思想出现了重大的理解困境。理解总是在一种思维方式中进行的。当人们在一种思维方式中遇到理解困境时,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在坚持现有思维方式,并努力给出一种令人满意的说明;另一种就是考察现有思维方式的缺陷,并寻找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取代之。我们看到,对立面产生问题对于经验思维来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经验思维能够处理这个理解困境吗?就现有文字来看,泰利士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在他的思维中,经验思维和神话思维混杂其中。从神话思维的角度看,混沌之神(本源)是先产生大地,而大地养育诸神。这里感受不到对立面产生问题。因此,泰利士极有可能并不认为这里有任何问题。

但是,对于泰利士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9]为此辩解说,泰利士是在类比中说本源是一种像水一样的存在。这个说法的关键在于“像”字。他并不是说,本源就是水,而是像水一样。换句话说,泰利士强调的是“水”所具有的不定性质,因而用“不定性”来指称本源。毋宁说,说它像水,意思是说,它是一个不定者,把一切都包容在内。因此,对于万物来说,这个东西在形状和性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什么是不定的东西呢?意思是说,在它里面什么都有。我们在感觉经验看到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因而它可以生成万物。也许,“水”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是,这个本源具有和水相似的性质,即不定性。可以称之为“无定者”。阿那克西曼德进一步说,这个“无定者”既然包含了一切,所以就能够从自身产生一切。它可以生产万物中的水,也可以生产万物中火。因此,他认为,所谓的对立面产生问题并不存在。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就经验思维而言,“无定者”不是经验对象,因而无法理解。在万物中,能够包含一切并生产一切的事物应该就是“气”。因此,他认为,阿那克西曼德的那个“无定者”其实就是气。在直观上,气是一种感觉对象。气在感觉中呈现为一种可以包含万物的东西。比如,它往干燥的方向走可以成为火;往湿的方向走就可以成为水;往密集方向发展就成为土等等。什么时候成为水,什么时候成为火,其中应该有一种度。气在一定的度中聚结成万物;而万物分解又复归了气。因此,气和万物之间的关系乃是一种聚散。

差不多同时,赫拉克利特针对米利都学派强调水的重要性,认为本源是一团火,在一定尺度上燃烧,在一定尺度上熄灭的一团火。比起阿那克西美尼的聚散说,赫拉克利特关于尺度的说法特别值得重视。在他看来,万物不过是在一定尺度上燃烧的火。考虑万物都有某种热度(火的特性),而不同热度呈现为不同事物,比如,活体有体温,僵尸为冷硬;冷导致结冰,热引发气化;等等。赫拉克利特对此应该有所感觉。但是,如何把握事物的尺度就至为关键。赫拉克利特对此并未深入讨论。

他把“尺度”归结为“逻各斯”。在语言上,“逻各斯”一词的动词形式在《荷马史诗》那里常常出现,主要值得是商人之间在计算货物价值时的讨价还价。当然,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词时更多指说出来的话。赫拉克利特在说话时,强调他说的话就是真理,就是那个尺度。不过,更多地,他说话往往带着谜语,要从他的话中把握尺度是难上加难。人们称他为晦涩哲人。

毕达哥拉斯反对赫拉克利特的那种晦涩语言,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研究来揭示决定万物的那个数。毕达哥拉斯进一步宣称,本源就是那个尺度;或者说,本源是数。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数。只要我们把握了它的数,就把握了这个事物。他认为搞清楚万事万物的数,就搞清楚了万事万物的原因,从而可以控制或支配万事万物。比如,每个人有一个数;只要知道了他的数,就能够控制这个人。为了认识万物的数,他组织了一个数学团体,专门从事数学研究。

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还有人认为本源是土。我们看到,从阿那克西美尼开始,人们在经验思维中理解这个世界时,开始出现了多元化。这是经验思维必然会导致的思想发展。经验都是个人的;面对同样一个对象,不同的关注和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经验。而且,就本源具有原始性(产生万物)和不定性(可以产生万物)而言,人们可以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到这些性质。阿那克西米尼大概是最早使用本源(arche)这个希腊字。因为本源不是感觉对象,在类比思维的导向中,本源可以是任何具有原始性和不定性的事物,如水、气、火、土、数等。

在语言上,这里涉及了系词的使用,即用系词把本源和某物联系起来。本源不是感觉对象;一旦被设定,如何理解它就成了一个问题。因此,本源是被理解的对象,也称为思想对象。当人们说本源是水时,他们是通过水来理解本源。本源相当于一个未知物。对于一个未知物,我们只能把它放在主词的位置上,而不能把它放在谓词上。设想一个x需要我们去理解,比如,x是水。水是经验中呈现的事物,已经被我们理解了。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经验中的水来理解x。但是,我们不能把x放在谓词上,说“水是x。”因此,说“本源是水”和说“水是本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在晚些时候的巴门尼德的文字中就能读到从这个角度分析本源概念的讨论。[10]

结语

当泰利士认为混沌(本源)像水一样时,这种类比思维引导人们走出了以《荷马史诗》《神谱》为基础的神话思维,进入了一种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新思维。不过,他和他的听众都未能对主词和谓词的逻辑关系有感觉。因此,“本源是水”和“水是本源”这两句话在他们的思想中是等同的。在“水是本源”这句话中,本源是一个x,我们对此无知,因而不能放在谓词位置并用它来界定在主词位置上的“水”。而在“本源是水”这句话中,“水”在逻辑上不是全称的;“水”描述了“本源”,即“水”具有某些性质和“本源”相似。但是,如果我们对“本源”缺乏界定,我们就可以用任何事物来描述“本源”。正是如此,我们才会看到本源是水;本源是火;本源是气;本源是土等说法。这里关键是要界定本源这个词。如何界定本源就成了后来的希腊哲学家的中心关注。

原文发表在《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2014-07-10

[1]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第一卷中追踪哲学史的起源时,便是从泰利斯关于水为万物本源这一命题开始的。

[2]参见基尔克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聂敏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基尔克等人对希腊神话和泰利士思想之间的关系有深入体会,特别对《神谱》关于混沌的相关论述进行了分析。

[3]本文使用的《荷马史诗》由罗念生和王焕生译出,分别为:《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和《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本文使用的《神谱》收集在《工作与时日·神谱》,蒋平、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关于希腊文形成的历史,请参阅Geoffrey Horrocks,Greek: A History of the Language and Its Speakers(Longman Linguistics Library), Addison-Wesley, 1997, 。

[6]柏拉图在《蒂迈欧篇》21B中记载了希腊人在一个儿童朗诵《荷马史诗》比赛。《荷马史诗》在文化和思想上具有主导性作用。

[7]关于泰利士思想的原始材料,参阅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一章,甲。

[8]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追踪哲学起源时,认为泰利士是希腊思想的起源。他谈到,对于哲学来说,思想在先。先有了思想,然后采取寻找表达方式。他说:“如果哲学家运用神话,那大半由于他先有了思想,然后才寻求形象以表达思想。”(《哲学史讲演录》贺麟 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一卷·导言)。黑格尔并没有对神话思维和类比思维加以分辨。而且,我认为,思想(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在先的。泰利士关于本源和水的思考始于混沌之神的理解问题(神话思维的局限性)。尽管如此,我们注意到,黑格尔对泰利士的思维(类比思维)哲学史中的开创性地位有充分的认识。

[9]关于阿那克西曼德以及下面的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等人的原始资料,参阅《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二、三章。

[10]参阅谢文郁:“巴门尼德的Ἒστιν:本源论语境中的‘它是’”《云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二期。

 

版权内容: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电话:0531-88377150 传真:0531-88377150